很多有远见、有上进心的年轻职场人,都会花费精力,进行职业规划。
他们很努力,愿意进行自我认知、愿意回顾过往,也愿意进行市场分析,但是收效却往往不好。
我发现很多朋友,在寻找职业规划的时候,不是不努力,也不是不思考,问题只是在于,想要寻找一个天命所在的真爱。
那么每次面对职业规划的结果,比如结合霍兰德测试和过往经历,我们划定了1-3个职业规划的方向,这些朋友都会有这样的问题:
关于自己热情的持久度怀疑,“我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的,但是我害怕过几年就像之前一样,失去热情了。”
关于前景的保证,“可是做这个未来前景怎么样,我都换了几回工作了,不希望再折腾,这个领域再过20年、30年会怎样呢?”
关于胜任力的担心,“我确实感兴趣,但是过往经验不是很多,现在重头学我觉得也比较慢”
……
细看以上担忧和疑问,也许你现在会觉得,这些担心其实都有些矫情,太没安全感了。
但是每个当事人,在职业规划,即选择未来方向上,却经常反复的、迫切的提出上述问题,并且认为“我提出这些问题,不是脆弱,是我要理性一点”。
然而,这就是问题所在,并没有一个天命所在的职业,等着你。
首先,我们都被“成功故事”洗脑了。
我们总喜欢看这样的故事: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,回想小时候仰望星空,少年时期的自己对宇宙充满了好奇,于是就好想成为天文学家,后来主动阅读课外书籍加上好好学习,再有时代发展的加持,最后就果然成为一代天文学家了,实现了人生价值并且获得了地位和认可——可是,这样的故事是从结果倒推的。他小时候确实仰望星空想要成为天文学家,同时小时候的他恐怕还想要成为很多,比如厨师、警察、老师、火车司机啥的。
但是我们却非常喜欢并向往这样的故事逻辑,因为这样的故事逻辑,给家长一个路径,就是我现在划定好了道路,我将来就功成名就。这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,就是世界并非线性逻辑。
思维方式无非是线性与非线性两种。线性思维方式有助于深入思考,探究到事物的本质。非线性思维方式有助于拓展思路,看到事物的普遍联系。性思维的特点是,思维从某一个点开始,经过一个或是几个点,最终达到一个指定的结果。可是真实的世界,有无数的变数和无数条线交织,包括我们自己,都是一个最大的变数。
所以你这样倒退的成功故事,你看看就好,不可强求自己也走这样的路。
而在我看来,相信我可以倒退出当下最佳选择,这是一种严重的恐惧和逃避,因为本文最开始的那些担心的话语,其实在反复的规避尝试行动和失败。
这很耍赖呀!分享一个概念,叫“非理性信念”。它会让一个人认知下降,哪怕他看似理性,其实整体认知和决断能力下降了。常见的非理性信念有以下三个:
第一、认为只要一件事情产生了影响,那么这种影响就会持续一辈子。比如我现在开始做这件事,那么我的人生就被【放置】到这个轨道了,而我将来没能力离开这个轨道……
第二、应该经常把危险或灾难性的事件发生,挂在心头。比如,万一我选择了企业又适应不了,那么就坏了,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。其实能坏到哪里去呢?
第三、对于任何一个问题,都应该有正确的、完美的解决办法,如果找不到,就会很糟糕。比如,我现在要通过各种科学手段,找到一条最正确的路。但是没有任何完美的策略,更没有静止的路,一条路是否正确,关键看你走路的姿势。
以上三种看似理性的思考,恰恰是你丧失理性的时刻。这种思路背后恐怕是一种深刻的焦虑和恐惧,如果上升到哲学层面,恐怕是对自身主观存在的一个怀疑。你能走出非理性信念吗?
第二,好的职业规划,是个范围更是行动力。
做个案辅导这么多年,我发现有的人,职业规划就很管用,能找到能落实,一路上有收获有充实。有的人的职业规划,则不停的左右横跳,纠结到最后,走了一个这有规划范围外莫名其妙的路(比如,规划一顿后,考公去了)。
那么好的职业规划,我认为要包括两个要素。
要素一,它是个范围区间,而不是一个唯一的名词。
一方面,很多人并没有那种挚爱,而是有个大概的感觉。比如我虽然是学财务的,但是我特别讨厌做账,然后我希望做一些时尚的、组织活动、与人交流,但是不要直接销售的工作,那么听起来电商运营、公关的活动运营就都合适。这个时候可以划定几个关键词,开始关注职位机会和投递简历。
一方面,就算有的人有心中挚爱,比如一位同学非常喜欢游戏行业,希望成为游戏策划。那么其实游戏的数据运营、宣发作为近亲岗位,都是可以考虑的。但是这里,我就发现很多同学的执念。比如一位硕士女孩问我:“我都硕士毕业了,有必要从运营开始吗?我还是希望直接找到产品经理的岗位,而不是从数据、运营这种初级开始”,我只能说,如果你不能看到所爱工作的近亲岗位并接受,那么你的职业认知还很不成熟。就我个案辅导的经验,有从北大毕业的硕士,一直做运营。
所以要能够让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个合适的范围,有需要你先有一个健康的职业认知——不鄙视某个岗位,不将职场人三六九等化。不要觉得在乙方做活动运营就比在甲方做策划段位低没面子,也不要因为想做产品却拿到运营OFFER就觉得自己我无颜见江东父老。我推荐的职业认知更清爽,这并不是鸡汤,而世俗化的鄙视链也并不是成熟了,而是将自己工具化了。你要有梦想中的职业,就请先接受其近亲岗位和初级岗位。
要素二,这个方向,不仅别人说好,而是你自己认可。
不看市场就谈职业规划,就是空中楼阁;而只看市场不看自己内心的职业规划,就是从众。
从众的路,越走越窄。
而如今市场瞬息万变,悲观和迷茫的心态,让很多年轻人的职业规划只看外界不问内心。
我最近帮助一所985院校的建筑环境专业同学修改简历,16份简历,只有一位愿意进入民营企业,其余的15位,基本上这样排序:选调生、高校辅导员行政、公务员、国企。而且并没有具体的解释,就只是选调生、国企这些。
任何个人选择,都无可指摘。可是这样高的比例,让我看到一个风险:这个选择如果是你无奈的权宜之计,而不是内心热爱。那么你会很痛苦,持久的、深入的痛苦。
就算“为了生存必须走体制内”,也请你认真分析体制内各个衙门的岗位序列和分工,找到与自己内心所向靠近的那个岗位。
最后,划定初步职业规划范围后,不要计算风险,而是承担风险。
很多同学,一边忐忑地划定了范围,一边计算着风险的概率:
我进入国企,因为制度僵化而没有发展的概率是多少?
我选择互联网,被裁员的可能性有几成?
这种计算没有意义,请你开始让自己拥有承担的心态——
我选择国企,那么制度僵化我不抱怨,提高情商适应。
我选择互联网,那么不断学习和积累,不怕它裁员。
归根结底,任何职业规划,不过是一段路,走路的人最重要。
2022-08-08 22:15:34
,某些文章具有时效性,若有错误或已失效,请在下方留言。
暂无评论内容